晒烟,乾隆二十年(1755)编成的《永定县志》上称它为“淡巴菇”, 切成丝后又名条丝烟。从十七世纪末到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晒烟在永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辉煌到衰落的过程。由于永定地理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再加上种植有方、经营得法,所以其在鼎盛时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腰缠万贯的富商,为永定客家土楼的建筑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永定民间的一些习俗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元宵节“走古事”
春节是永定客家人心目中最重大的节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不论贫富,都要准备好好地过个大年。在外经营的永定烟商们就更不用说了,无论萍漂何方,都一定要在春节之前赶回家中,尽情享受全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永定有句俗话,叫做“有食无食,玩到正月二十”。在晒烟传入永定之前,乡村中“走古事”的民俗活动虽然早已有之,但是由于受到当时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规模很小,很不起眼。参加“走古事”的人们,顶多就是穿上几套借来的旧戏装,提着自制的各式花灯,在大街上走一遭。这样寒碜的“走古事”自然提不起人们的兴趣。人们情愿呆在家里聊天,也不愿出门去凑那份“热闹”。
所谓“走古事”,实际上就是元宵节的化装游行。永定的烟商们一年到头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在发家致富之后,总觉得家乡“走古事”的规模和格局太小,既无法体现他们雄厚的经济实力,也无法表达他们丰收后的喜悦心情。于是他们便联合起来,对原有的“走古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大胆的革新,并且纷纷出钱出力,“为家乡引进优秀的花灯款式、故事节目、伴奏音乐”(见黄开焕《抚市元宵“舞蹈花灯”和盛大“古事”》),又于京、沪、杭等地“购回大量绫罗绸缎服装、琳琅满目的首饰、各项道具以及化妆品等等”(见黄开焕《抚市元宵“舞蹈花灯”和盛大“古事”》),还斥资聘请外地师傅专门培训当地参与“走古事”的人员。一时间,凤城、下洋、古竹等乡镇的烟商都不惜重金,竞相举办他们心目中理想的“走古事”的民俗活动。其中以抚市镇的最为有名。(yancaoye.comyancaoye.com)
“走古事”之前,人们让一些俊俏的少男少女妆扮成历史上或者传说中的人物,或站或坐在假山上。稍加装饰的假山又很好地重现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和人物一起展现某一个故事情节。一座假山就是一棚“古事”。最著名的“古事”节目有“水漫金山寺”、“桃园三结义”、“四进士”“七仙女下凡”和“八仙过海”等等。“走古事”时,鼓乐为前导,花灯作围护,每棚“古事”都由几个壮硕的男青年用肩膀扛着或者用车子推着,从街头一直巡游到街尾。经过革新之后的“古事”节目每年都有所不同,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闻乐见,因而一改以往在元宵之夜足不出户的习惯。天刚擦黑,不用说当地的人们,就是远在十里八里地以外的人们,也都早早地就来到“古事”巡游的必经之路上等候。那份专注,丝毫也不亚于今天的人们在除夕之夜的八点之前等待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的那种神情。“古事”所到之处,鼓乐喧天,焰火腾空,鞭炮齐鸣,万人空巷,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人们摩肩接踵地挤在街道两旁观看,真是热闹得不得了。
由于经营晒烟的商人们慷慨解囊,大力推动,永定“走古事”这一民俗活动也就由小打小闹、冷冷清清而变得场面宏阔、热热闹闹。此后,这一民俗活动还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热闹的程度一直有增无减。
端午节晚上过
永定全境都有在农历五月五日过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顾名思义,就是当天中午全家人团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饭菜。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但是后来,团坐在一起吃饭的时间却由中午改在了晚上。
农历五月正是晒制烟叶的黄金时节。晒制烟叶时,人们在晒坪里把一片片刚从地里采摘下来的生烟叶镶嵌在2米长、1米宽的烟笪上,然后把两张烟笪搭成倒写的“v”字形,让其在晒坪里晾晒,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架烟”。 这些烟笪一般都是早上晒出去,傍晚再收回到烟棚里。那时晒一次烟,一般的人家都有几十架,大户人家由于四处去收购生烟叶,则往往有几百架甚至上千架之多。(yancaoye.comyancaoye.com)
农历五月又是黄梅成熟的多雨时节。俗话说:“夏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烈日当空,转眼间就大雨倾盆。生烟叶最怕的就是遭到雨淋。大雨一淋,即使没有烂掉,其质量也会大受影响。因此,大雨来时,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抢救烟笪,往往全家老少齐上阵,个个弄得手忙脚乱,气喘吁吁。有一年的端午节,正当很多人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刚举起筷子的时候,突然间天空中电闪雷鸣,大雨骤然而至,人们只得连忙放下碗筷,冲进雨帘中,把一张张烟笪搬回到烟棚里。等到搬完烟笪,桌上的饭菜早已经凉了。更有甚者,据说有一户人家,正当他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准备重新入席时,却意外地发现饭桌上已经杯盘狼藉,原来是邻居的一条大黄狗乘虚而入,将桌上的佳肴一扫而光。
当时有人就动开了脑筋:如果我们改为晚上过节,不是可以做到晒制烟叶和欢度佳节两不误吗?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此后,永定的好些地方都把端午节挪到晚上过。今天,永定境内栽种的全都是烤烟,风雨中再也看不到抢救烟笪的惊险场面,不少人也已不再从事包括烤烟在内的种植业,但是,此种习俗在永定的一些地方、一些家庭却一直保留着。
妈祖庙进山村
佛教随着中原汉族客家先民的南迁而传入永定,所以永定的客家人一般都信仰佛教。虽然据说从宋代开始永定客家人中就有极个别的人信仰妈祖,但是只有当烟草的产销链“种植——加工——运输——销售”中有了“运输”这一个环节之后,接受来自沿海一带妈祖信仰的人才逐渐多了起来。
明清时期,陆路交通很不发达,永定条丝烟要运到全国各地去销售,主要靠的是水路运输。作为汀江水系中重要一支的永定河,在永定境内就充当了内河运输的重要角色。烟商们乘着满载条丝烟的木船沿着永定河顺流而下,进入汀江后再换成比较大的船只把条丝烟运到汕头、厦门、上海、台湾等地去销售,途程中就包含了更为艰险的海上运输。烟商们为了求得海上旅途平安,顺利到达目的地,便有求于海神妈祖的保佑,而祈求妈祖的保佑是不能临时抱佛脚的,于是烟商们就在地处山区的永定建起了天后宫,庙面专门供奉海神妈祖——天后圣母林默娘。妈祖也就由海神变成了汀江流域的河神。(yancaoye.comyancaoye.com)
据乾隆版《永定县志》记载,当时,永定专门祭祀海神妈祖的天后宫有两处,一在高头乡,一在湖雷镇鸭嫲潭。而永定的烟草之乡——抚市的天后宫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正值永定条丝烟销售的鼎盛时节。烟商们无论是乘船出海还是回到家中,每次都要先到妈祖庙里去焚香祭拜,以求得本次或再次行船时消灾避难、履险如夷。
永定的烟商们为了打开市场销售条丝烟,在信仰佛教的同时,也信仰海神妈祖。他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和妈祖信仰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了。其实,不仅是烟商们,就是普通百姓也对妈祖敬畏有加。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妈祖庙里总是香客如云,摩肩接踵。
综合编辑:文化龙岩 来源:新永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