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说着“禁烟论”的人,那些把吸烟的人视为打击对象的人,那些享受着烟草税利带来着各种福利还经常将烟草视为话题靶心的人,真的不了解烟草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在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在烟草在我国的几百年发展历程中,烟草文化已经融为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由烟草而形成的诸多风俗习惯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成为了民族文化中“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俗”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在《礼记》中被解释为:“风”是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俗”是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风俗是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综合相互作用下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意识行为。
一种习俗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一种习俗的传入和被接受主要视其与该民族的文化相容与否与相容程度。中国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融合能力非常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包容性也非常强。自烟草传入我国以来,近500年间也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烟俗。
那些总是将吸烟“一棍子打死”的人,那些鼓吹着“禁烟论”的人,或许真的不了解由烟草形成的烟俗,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不了解烟俗在各民族礼仪、婚丧、伦理等多方面展现的别样风情。
云南哈尼族:火塘传烟
居住在云南金平的哈尼族有着奇特的婚烟习俗,托媒说亲离不开烟草,而且做媒人很难当,当小伙子与某个姑娘相识并看中好后,爹妈即开始为儿子物色两个媒人,然后,男方父母买一只新饭箩,放进一包毛烟,一对新梳前往女方家。
按照习俗,晚上媒人要到女方家,媒人不准说话,进门前先咳嗽三声,以告女方家人,然后燃灭火把进门,把饭箩放在火塘的烤板上,两个媒人各取一只烟筒,在火塘边抽烟。
吸几口后,把烟及烟筒分别递送给女方父母抽,再依次递给火塘边的其他人。
(yancaoye.comyancaoye.com)
烟筒传了两圈后,媒人说走了。第二天鸡叫头次时,姑娘悄悄走进男方家,把昨天晚上媒人送去饭箩放回男方家的烤板上。第二天晚上,两个媒人像头天晚上一样,再把饭箩拿到女方家,假如女方同意,说不再送回饭箩,这就算是订婚了。
如第三天一早,姑娘再将饭箩送回,则表示姑娘谢绝小伙子的爱情。这叫火塘传烟。
云南彝族:对烟亲
同是云南,花腰彝族青年要找对象是通过对歌的方式进行的,对歌一般在男方寨子里进行。
当男孩赢不了姑娘时,可以请长辈歌手帮忙,而姑娘则必须依靠自己的真本事。
无论哪方输了,都要买礼物送给对方。男方输了,就买银器装饰品送给女方;女方输了,就买香烟送给男方,当地就把这叫“对烟亲”。
广西瑶族:对烟亲 (yancaoye.comyancaoye.com)
广西河口的瑶族人的婚姻都由父母包办。做父母的要常常在暗地里为自己的儿子物色人选。
一旦发现中意的姑娘时,就到女方家里去见其父母,见面时,首先要递过一锅烟,然后才能提出结亲的事,否则,女方父母则不予理睬,他们管这叫“面烟亲”。
西南地区佤族:女孩成年的烟袋礼
在西南边陲的部分佤族同胞中,有以使用烟袋即表示女孩成年的习俗。
青年男女相交往时,若女孩子给男青年点烟则表示心许。
佤族男青年相约至某家“串姑娘”时,通常是边闲谈、边抽烟。某青年若是对姑娘有爱慕之情,便唱起小调,让姑娘为其装烟、点烟,以试探其是否亦有情意。若姑娘视其为意中人便找一借口为其装烟、点烟。之后,被姑娘点过烟的青年便夜夜来串、直到定亲成婚。
傈僳族:以烟荷包求爱 (yancaoye.comyancaoye.com)
傈僳族男女腰间都挂有一个绣花烟荷包,每逢相聚,人们就会互相敬烟以示亲热。青年男女择偶求爱时,如果小伙子看中哪位姑娘,就把烟荷包解下来扔给她。姑娘如果同意,便会接住烟荷包,并将自己的烟荷包也扔过去;姑娘倘若不同意,不仅不会接烟荷包,还会赶紧走开。
景颇、阿昌等少数民族:“敬嚼烟”
嚼烟流行于傣、景颇、阿昌、崩龙、受尼、佤、拉祜等民族。每逢聚会、串门或闲坐聊天,无论男女皆互敬嚼烟,表示友好和尊敬。嚼烟由烟丝、芦子、熟石灰和“撤儿”等配料熬制而成。嚼时各取一小部分放入口中慢慢咀嚼,直至满口充满血色混合液时,再连渣一起吐出。嚼烟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对牙齿和口腔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蒙古族:以礼相答——敬鼻烟(yancaoye.comyancaoye.com)
敬鼻烟是蒙古牧民相见时的礼俗。客人至家中,主人将一装有烟粉的小壶敬献于客人面前,让其嗅一嗅。客人嗅后,以礼相答。按古老习俗,那就更为复杂。若是同辈,要用右手相互交换,待双方都将对方的烟壶吸一下,再互换回来。若是向长辈敬鼻烟,则要待其坐定,晚辈站着交换,待长辈吸过,微微向上一举,而后双手接过。
中国烟草文化为中华各民族共同所有,它作为一个小支流汇入民族文化的长河,也是观察、了解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就像著名收藏家马未曾说的一句话:“文化给我们每个人的感染力,只有当享受这种文化给你带来的滋润时,你才能够刻骨铭心地感受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