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新浦、大浦、板浦……,此类地名,在港城比比皆是。对于板浦,人们耳熟能详,似乎都能说出个一二来。如果深究板浦印象,联想起的皆与“吃”有关,汪恕有滴醋、凉粉、香肠、小脆饼、大刀面、豆丹等等。
“穿海州,吃板浦”,美食之乡让人唇齿留香。但港城人如果对于板浦的记忆仅仅停留于美食,恐怕会让先贤寒心,后人耻笑。让板浦人引以为傲的,不仅仅是李汝珍与《镜花缘》,更有众多文人逸士的传奇故事,三天三夜说不尽道不完。
板浦何时兴盛,因何发达?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盐”字。这座因盐而生、因盐而盛、因盐而衰的“淮盐都会”,西汉时期东海郡即在此派驻盐官,明代洪武年间设置盐课司大使衙门。清乾隆年间,随着晒盐技艺的成熟,淮北盐场的作用益发重要,为了加强对淮盐的管理,两淮盐运使司淮安分司迁至板浦,并更名为海州分司。
清代金陵人黄申瑾绘制“云台二十四景”,名列首位的“盐池汇宝”,展现的即是板浦盐场的瑰丽画卷。与板浦相距40里的海州,在石棚山东南有条塔山古道,修建于金代,曾是连接海州与板浦的要道,如今已隐于山林,少为人知。
名动海内的板浦,引得众多官宦、盐商、名人汇聚于此,演绎出一幕幕传奇。杨锡绂、崔应阶、陶澍、阮元、林则徐、魏源、谢元淮、童濂等名吏能臣,或改革盐政,或巡视海疆,或著书题刻,或游历山水,皆在板浦留下“足迹”。
随着盐业的繁荣兴盛,盐商们纷纷汇聚于此,繁衍生息。这些来自扬州的盐商,大多祖籍安徽,带来了繁华都市的风情与习俗。备受港城人推崇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海州五大宫调”,即为盐商们日常赏玩、传唱的小曲。
众多文化名人或生于斯,或长于斯,熠熠生辉。生于板浦的凌廷堪,经学大师,“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桃李满天下;曾师从凌廷堪的李汝珍,迁居板浦后与乡土文人相唱和,为创作《镜花缘》奠定基础;人称“东海二宝”的许乔林、许桂林兄弟,著作等身,为地方文化作出巨大贡献;吴恒宣、吴振勃、“中正二乔”乔绍侨、乔绍傅等等,皆为当时名士。
难能可贵是,板浦涌现出一批女诗人、女作家、女画家,蕙质兰心、气质不凡,让李汝珍赞叹不已。刘清韵、许胜、姚韵兰、程艺香、许梅香、金若兰、朱玫、徐玉如等文坛女将崭露头角,佳作连连,堪比《镜花缘》中的百名才女。
值得称道的是,许乔林先生编撰的《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云台新志》、《淮北票盐志略》、《海州文献录》、《朐海诗存》、《弇榆山房诗略》等众多史籍资料,为港城人文研究和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翔实证据和强力支撑,功在千秋,港城人不应忘怀!
如今徘徊于板浦街头,淮盐印迹已消褪迨尽。可谓是“往昔不可追,物是已人非。板浦云烟事,零落故纸堆。”曾经诸多传奇秩事,唯余街头老人只言片语,殊为可惜可叹。
“讲古讲古,讲到板浦”。如何挖掘千年古镇内涵,保护好、开发好为数不多的故居、老街、旧宅等文化遗存,打造镜花缘小镇,重现板浦往昔辉煌,值得深入研究探讨!(yancaoye.comyancaoye.com)
(坚持图文原创,建设人文港城。文章写作得益于李明友著《李汝珍师友年谱》、姚祥麟等著《板浦春秋》,在此表示谢意。转载请注明出处“走遍港城”和作者“山海云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