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墩垴,顾名思义就该一定与烟相关。在问津书院孔子河对岸有一座景色独特的小山包,那里就是烟墩垴。
新洲不仅地方文化底蕴深厚,我们的先民也很会幽默,解释不清的事情,却能将它编成头头是道的故事。
说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被河水挡住了去路,便叫弟子子路去问渡口在何方?于是便有了《论语》书中那篇子路问津于楚国隐士长沮、桀溺的故事。
话说孔老夫子使子路问津而不得,无奈坐在河边崖石上叹息,抬头向河对岸望去,只觉眼前东南方有一股祥瑞之气,见大别山延绵到此的余脉恰似一个之乎者也的“之”字,而美中不足的是“之”字缺一点。于是,他顺势将手中的旱烟灰向山顶嗑去……后来孔老夫子风光了,他嗑在山头的烟灰也变成了一个圆土堆,“之”也就有了这一点。千百年来,民间就流传这土堆是孔老夫子嗑在这儿的烟灰,所以叫“烟墩垴”。
(yancaoye.comyancaoye.com)
其实,“烟墩垴”这个烟与孔老夫子的旱烟关系只是个故事传说。但这个黄土堆应该就是孔老夫子那个时代筑成的,在大别山脉用于战事传递军情的烽火烟墩“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
当年周幽王只为了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演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也就亡了西周。
至今在孔子河附近还保留有自然村名:烽火山村。
(yancaoye.comyancaoye.com)
史载,在元末明初,大别山闻名于世的“蕲黄四十八寨”,这烟火传递消息的高台也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清末史志学家王葆心《蕲黄四十八砦纪事》一书记述,大别山区山峰连绵起伏,各省在自己的防区内,组织当地大户,利用有利地势,建城筑寨,并募集钱粮,训练兵丁,平时耕种,遇有战事,互通烽火,进城寨防守。“烟墩垴”存在这“吴头楚尾”的大别山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军事设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走过孔叹桥不过半小时就可到山顶部,眼前一堆圆形黄土堆,高约五尺、直径约有两丈,保留有明显的古代人工夯土痕迹,周边植被树木茂密,但黄土堆上除了稀疏小草以外,却寸木不生。
人间四月,春梦无痕,在土堆上搭起帐篷,邀月煮茶,远眺山下孔子河村中灯火,仿佛在与问津书院古圣先贤时空对话。
据当地一位老先生讲,山顶的土堆传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知是否因为与孔夫子有渊源,说来也神奇,多年来,不管风吹雨淋或人为损毁,土堆一直就还是那么高。抗战时,日本鬼子想在黄土堆上修碉堡对付新四军五师,但无论如何也修不起来,最后也只好作罢。(yancaoye.comyancaoye.com)
查清光绪《问津院志》载,清嘉庆元年五月,当地老百姓就在这山脚下挖出一块青石碑,碑文清晰记载宋代绍圣二年这山周边地名被称为“弦歌里”、“鹰山”、山顶有“烟墩垴”。
从这些古代地名中找到一个信息,就是当年孔夫子也曾到此一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