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楼梦》第40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贾母、王熙凤等人的带领下畅游了一番大观园。
这是大观园最好的时节,姑娘们结社作诗、持螯对菊,自由自在,莺歌燕舞。大有“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的做派。
而这时,一双恰到好处的外来眼睛,把这些理所当然的富贵,又变成了让人羡慕不来的福分。
那一天,清高的姑娘们,心底的虚荣心都得到了满足。就连一直被忽视的惜春,也得到了赞扬。
2
一切都很和谐、美好。
故事的开始也很欢乐。
前一天,贾母与刘姥姥的“初次晤面”,贾母饶有兴致地询问刘姥姥的年纪、健康状况,而后颇有感慨地自嘲是“老废物”。但这也是具有相当自信才敢于如此自我嘲讽。
《红楼梦》中的贾母其实是很寂寞的。(yancaoye.comyancaoye.com)
作为贾家正支中辈分最高的人,她拥有绝对的地位,绝对的服从。
只是,没有可以对话的人。
这种感觉,大概有点像“超长待机”的伊丽莎白女王。
和孩子们说奋斗的岁月?他们不懂。
说曾经的富贵?他们也不知。
她只能偶尔地从张道士、从刘姥姥这些“不相干”的人那里,自欺欺人地寻找一些过去的回忆。
也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让她对素不相识的刘姥姥的到来,表现出如此的热情:“我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说说话”。
可惜,刘姥姥和贾母到底是没多大共同语言的。
贾宝玉、林黛玉也没有。(yancaoye.comyancaoye.com)
3
游大观园,仿佛贾母一个人的青春寻梦。
现代读者,看宝黛的生活,已经奢华精致到“罪过”的地步。
但在贾母、甚至在王夫人的眼里,那只不过是盛世余音,是令人可怜的讲究。
这一次游大观园,可能是贾母第一次真正打量孙辈们的生活。
处处都不能让人满意。
在潇湘馆,她看到的是缺乏想象的配色、是“颜色旧了”的窗纱。
在蘅芜院,她看到的是“雪洞一般”的屋子。
物质的今不如昔可能还在其次。孙辈中最“出挑”的两个女孩子——林黛玉和薛宝钗审美想象的匮乏和讲究(虽然她们都有各自的苦衷)大概是更令贾母叹息的。
(yancaoye.comyancaoye.com)
从潇湘馆的窗纱,贾母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软烟罗”“霞影纱”,绮丽的色彩、浪漫的描述。读到这一段,人们可能会同刘姥姥一样咋舌不已——这该是怎样的泼天富贵。然而,通过繁华,透露出的却是阵阵凉意。
盛世已矣,所有的细腻、考究,对于“合适”二字的要求也都已风流云散。
真正的富贵是“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是安静的,只有自己知道的。
而盛世的末尾,却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迫不及待地错金镂银,倾其所有地把一切铺成给别人看。
4
这一天,贾母感慨凤姐不知道软烟罗,也感慨孩子们不懂得接着水音听曲最好。
这一回,有太多被尘封起来的昔日繁华——缀锦楼上“乌压压的堆着些围屏桌椅,大小花灯之类”;许久不拿出来的“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筷子”;还有“库房大板箱”里被人遗忘的软烟罗。
这里面,都有贾母曾经的青春岁月,那,才是属于贾母的时代。
而如今呢?(yancaoye.comyancaoye.com)
荇叶渚恼人的破荷叶。花溆的萝之下,“阴森透骨,两滩上衰草残菱”。
虽然是秋季,但这样的描述,还是让人于喧闹的大观园中,感受到了挽歌已渐渐响起。
最后,贾母把所有的软烟罗都处置了——送给刘姥姥两匹,自己做了一个帐子,剩下的给丫头们做了坎肩。
贾母说:“白收着霉坏了”。
盛世不在,青春不再。
留着那些纱罗,又能留住什么呢?
作者:轻云
相关文章:
煮之前是火中白雪,煮熟后则为软烟罗----山楂红枣枸杞银耳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