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话说
爷爷是个老烟民,他不喜欢卷烟,只抽旱烟。他有一根80厘米长的木制旱烟竿,用了20多年。烟瘾上来了,他就把一小撮烟丝填进烟嘴,点燃,说一会儿话,就抽两口,一派悠然闲适的样子。6年前,爷爷去世,按照风俗,他的东西要烧掉,但我留下了他的烟竿,当作纪念。
每一个株洲人对烟都不陌生,我们有不少亲人朋友,都是烟的“俘虏”。哪个烟民不知道吸烟危害健康呢?但就是戒不掉。
对于老株洲人来说,有些香烟牌子,肯定让自己记忆犹新,比如中华、白毛女、勇士、红金、劳动、建军、大江南、白沙、龙虾花……
下面,我们跟着“株洲通”牛八老师一起来看看,株洲的烟草业发展历程吧。
株洲烟草业小史
国人吸烟草方式主要为两类,先期吸丝烟,后期吸卷烟。丝烟也叫烟丝,吸丝烟也有两种方式:一是吸水烟,即用水烟袋(壶),烟通过了水的过滤;一是吸旱烟,即用旱烟竿吸烟丝。(yancaoye.comyancaoye.com)
最初株洲烟民吸丝烟,是自己将当地种植的干烟叶切成细丝。大约是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外地加工的成品丝烟陆续进入株洲市场。当时的主要品种有长沙产的“云香”牌和“瑞香”牌以及福建产的“建条”牌丝烟。抗日战争爆发后,运输受阻,货源减少。为了满足本地消费者需求,株洲一些丝烟经营户开始办起丝烟加工作坊。民国30年(1941),株洲镇田心大坝街易瑞生率先创办“易复兴丝烟作坊”。到1948年,株洲镇有丝烟作坊5家。
50年代前期,株洲的丝烟业较为兴盛,1951年底,市工商联合会进行登记的丝烟业经营户有“恒新”、“富昌”、“鸿升”、“顺天昌”、“鸿大”、“恒裕”、“易蕃记”等家。儿时在建宁街、栗树街一带就见过不少丝烟加工小店,那种像铡刀似的切烟叶刀,切出来的烟丝很细很细,加工好的烟丝堆在簸箕里像小山,按烟丝的颜色分了几个等级。50年代后期,随着株洲工业建设大军的涌入,加上烟民们觉得吸旱烟、水烟较麻烦,于是烟民们改吸卷烟,导致株洲的丝烟加工和销售日渐萎缩,直到后来消失。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英烟草公司在湖南设立分公司后,被称为“洋烟”的卷烟便开始进入株洲,只不过,吸卷烟的人群限于有钱人。那时洋烟的牌号有:老刀、花旗、哈德门、大炮台、骆驼等。国产卷烟的牌号有:紫金山、曼丽、红金、红狮、桃花江等。解放前,除上述进口和国产卷烟外,株洲本地一些烟民受商品卷烟的启发,开始用小型卷烟机自制卷烟,除了供自己吸外,还拿到市场上销售,有20支一包的,也有散支论斤两称的。价格比商品卷烟便宜,很受烟民欢迎。
(yancaoye.comyancaoye.com)
解放后,株洲街头还出现了一种叫“喇叭筒”的自制烟,即将少许烟丝放在小纸片中,卷成一头大一头小的喇叭状卷筒,故名。据说,这种“喇叭筒”是从那些南下干部传到地方来的。笔者下乡当知青时,也经常看到老乡们抽“喇叭筒”,只是卷烟纸没那么讲究,报纸也成。
解放后株洲市场销售的卷烟,一半来自省内,如长沙建湘烟厂和华中烟厂的产品;一半来自外省,牌号有中华、白毛女、勇士、红金、劳动、建军、大江南等。1953年开始,国家队卷烟采取“统一收购、统筹分配”的措施,卷烟市场实现专卖管理。
60年代开始,株洲市场本省产卷烟占到90%,主要以常德、长沙、郴州、零陵等卷烟厂为主。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我们株洲也曾有过2家卷烟厂。1976年,攸县建卷烟厂,厂区由原县农机学校改造。攸县卷烟厂从建厂到1983年关停,共生产卷烟3.76万箱。记得有朋友曾送给笔者一筒厅装(50支)攸县产卷烟。1977年,茶陵县马江公社建马江卷烟厂,生产5年时间,总产值为140万元,1983年关停。
关于卷烟销售给笔者留下较深印象的是,我国卷烟销售在1960年左右和1967年左右,曾两次实行凭票供应。笔者就是在第二次卷烟凭票供应时染上抽烟这个陋习的。
(特约撰稿人 牛八)
看看网友怎么说
网友“云外青山”:那时我们自制“喇叭筒”,把宣纸或报纸裁成小块,另外搞个袋子装烟丝,纸和烟丝随身带的。想抽时拿出来自己卷。怀念那段时光。
网友“6加6”:我外公也有一支长长的烟竿,是竹子做的。他不习惯抽香烟,说没有旱烟味道纯。(yancaoye.comyancaoye.com)
网友“帅得飞”:我们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但是,有时思考问题,或面对压力,我们需要有个方式去排解、放松。
网友“豆花”:我很反感别人在公共场合抽烟,每次我都要被迫吸二手烟,太难受了!请抽烟的人尊重、照顾一下别的感受。
(编辑 董介)
相关文章: